首页

踩踏之家国产踩踏视频

时间:2025-05-29 05:31:18 作者:男子点外卖导致患病,需终身服药!这样点外卖更健康 浏览量:85017

  【中甘特稿】十年蜕变 元古堆化茧成蝶

  西北角·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

  2013年2月3日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,专程到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,并作出“咱们一块儿努力,把日子越过越红火”的重要指示。

  彼时,元古堆村“深居”黄土高原上“苦甲天下”的大山深处,鲜为人知。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,元古堆村走进大众视野,步入“新时代”。

  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乘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春风,怀着感恩奋进的热切情怀,元古堆村全体村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,团结奋进、誓拔穷根,用10年时间,将一个穷苦的山村,变成了“村美”“民富”“产业强”的新时代新农村。

  10年奋斗史,波澜壮阔。但村庄的蜕变,还得从点滴说起……

  村美,秀丽山村引客来

  初秋时节,来到元古堆村,村口偌大的停车场最为引人注目。村门口,一位穿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引导所有车辆进入停车场。而村内,旅游观光车载着各地游客来来往往。

  踩着平坦的柏油马路进村,两侧树木葱郁、鲜花盛开,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,潺潺溪水穿村而过,党建广场、休闲公园、百亩花海、民俗客栈、松林鹿苑、萌宠乐园……初来乍到的人们一定不曾想过,曾经,这里房屋破旧、道路坑洼,是一块做梦都想逃出去的穷山僻壤。

  之前的千百年里,这里的一切都是村民们难以逾越的羁绊:晴天一身土、雨天两脚泥,垃圾靠风刮、污水靠蒸发。受困于山,走不出大山的村民们,只能默忍着贫穷与苦难。

  而今,每一个山头、每一条道路、每一座房屋、每一颗植被,却成为外边人向往的秀丽风景。

  2013年2月3日,是元古堆村所有人难以忘怀的日子。那天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这里,自此,元古堆村开启了新的纪元。

  路通了,平坦的马路贯穿南北,直通县城。水来了,甘甜的自来水进院入厨,取用便捷。房有了,崭新的房屋平地而起,家家移居。网到了,高速的互联网接通四方,畅游世界……

 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,元古堆村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,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,3A级景区的标签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到此一游,昔日的“丑小鸭”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“白天鹅”。

  而今,元古堆村并未停止“变美”的节奏,自去年5月以来,元古堆村斥资5000余万元,瞄准4A级景区再一次对环境提升改造,致力于将村子建设成为康养旅居胜地。

  负责项目实施的北京农道乡建集团运营总经理李强告诉记者,一年来,除了对村内道路、墙体、景观带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外,还对民房、闲置房屋进行了改造,打造了党建广场、文化戏台、景观河道等,从村头至村尾,全方位进行了提升改造。

  同时,正在打造乡村集市、烧烤营地、时空钥等网红打卡点,并积极申报4A级景区,让元古堆村真正成为旅游胜地,使旅游业成为又一支柱产业,从而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。

  李强还告诉记者,自今年5月1日新提升打造的景区运营以来,公司旅游收入超50万元,预计明年将达到300余万元。他说:“等到整个项目完工,我们对村民旅游管理等工作培训结束后,将全面移交给村集体运营。”

  2016年,元古堆村荣膺第二届绚丽甘肃·甘肃省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。2020年,获得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·优秀示范村荣誉称号。同年,元古堆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2021年,又被评为第三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

  如今的元古堆村,年接待游客超31万人次。

  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,元古堆村党支部书记、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董建新笑着说:“以前从没觉得我们村子美,现在看,是真的美……”

  民富,昔日穷壤变富土

  谈起村子10年巨变,改变是不变的话题。

  回想昔日,董建新布满笑容的脸颊逐渐僵硬了起来。他说:“那时候穷啊,该怎么形容呢……”

  “光棍”多!“光棍”户占全村的近六分之一。这是一个董建新不愿意提及的话题,但他认为,也是最能反映村子变化的指标。

  在董建新的记忆里,村里的大龄青年一直很多,大多数男子都是通过定“娃娃亲”才实现的婚姻。他也不例外。

  “我上初二的时候,家里给我定了这门亲事。长大后,结了婚。那时候,要是20岁之前结不了婚,之后就很难娶到媳妇。”董建新说,2013年之前,村里40岁以下没结婚的男子很多,而今,40岁以下没结婚的可能只有一个。他说,“这个人常年在外,我们不太清楚他的婚姻情况。其他人,都结婚了。”

  造成“光棍”多的原因,就是穷。

  元古堆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,469户1882人。2012年底,元古堆村的人均年收入仅为1400多元,贫穷与艰苦的生活,让年轻人纷纷逃离了村子,周边村落的女子更不愿嫁到这里与穷苦作伴。

  而2022年年底,元古堆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为14000余元,10年翻了10倍。随着村民收入节节升高,不止周边的女子愿意嫁到这里,用董建新的说话:“我们村的小伙都取到了北京、河南籍的媳妇了……”

  作为前些年“外逃”的村民之一,当时全社(60多户)的第一名大学生苟怀文在外打拼了多年后,选择了回乡。

  记者见到苟怀文时,他正在村口的游客服务中心整理旗帜。曾经,他是一名文质彬彬的大学生,是全社的骄傲。而今,被晒的黝黑又瘦小的他与戴着的那副近视眼镜格格不入。

  “我上的是师范学校,大学毕业后,家里人希望我能来家乡当老师,但我果断选择了南下。”苟怀文说,从小就立志要逃出村子的他,恨不得离这里越远越好。

  在南方的大都市,苟怀文凭着朴实、吃苦、好学与耐劳,轻轻松松就实现了月收入过万。

  回想起15年前毅然南下打拼,苟怀文并不后悔。但他没想到的是,家乡的命运在2013年发生了变化,也让他渐渐有了回乡的渴望。

  “前两年,父亲生病了,回来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。”苟怀文说,最终,他下定决心辞掉工作,回到了元古堆村,并在村旅游公司担任了后勤一职。

  苟怀文告诉记者,村里给他们家的新房子交由北京农道改成了民宿,一年分红5000元。而他又把2003年时全社最好的老房子拆了,新建了一院四合院,其中两间房也做成了民宿,今年已经住上了游客。

  “现在有房有车,媳妇还在花海那摆摊,一年也有一万多的收入。总的来说,他家的年收入在五六万元以上,过个小日子,足够了。”苟怀文说,下一步,他打算在四合院隔壁建个农家乐,“我媳妇在全村乡厨大赛上得了第一名,开个农家乐,她做厨师,刚刚好。”

  在董建新看来,元古堆村这个曾经的贫瘠山村,已然成为了一片富饶的土地,如今,生活在这里人们,人人腰包鼓了起来、家家账户富了起来。

  对于村民变富,董建新这样形容:“10年前,家境好的一年也就穿冬夏两套衣服,家境穷的一套衣服缝缝补补穿几年。而今,随季而换,几百元一件的衣服想买就买,衣服好像变结实了,穿不烂了……”

  业强,产业融合前景广

  从10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的1400多元到如今的14000多元,10年翻10倍的成绩令人惊叹。

  但在董建新看来,今年这个数据还得剧增。

  “2018年,我们村率先实现了脱贫目标。2022年,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884.25元,较2012年的920元增长了15倍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万元,实现了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。”董建新告诉记者,之所以取得这一骄人成绩,根源在于农业产业的调整与布局。

  曾经,元古堆村5500多亩耕地以村民填饱肚子为主,种植小麦、蚕豆、土豆、油菜等作物。而今,1000亩中药材、1500亩百合、500亩土豆等经济作物让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
  “以前,村民手头没钱,种植百合、中药材等投入太大,风险也高,没人敢种。即便种了,因为交通不便,没人来村里收购,也卖不出去。”董建新说,“就拿百合来说,种植一亩要投入5000元,3年后才能收获,一旦没有好价格,损失惨重。”

  2013年,随着每户5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到来,元古堆的村民们有了勇气和底气,并在党委政府和村集体的引导下,开始大面积种植百合、中药材等经济作物。

  这些年来,百合的价格一直稳定在4到8元每斤,每亩地的收入在1到3万元左右。而今年,百合的价格暴涨至25元一斤,村里种植了百合的农户,户户收入5万元以上。

  “5万元以上的属于正常,10万元以上的多达100多户,最多的一户卖了80多万元。”董建新说,前不久,他的3亩百合刚丰收,6300多斤卖了15万余元。

  而于2015年脱贫的建档立卡户张云财,靠着5万元贴息贷款种植10亩百合以来,一步步壮大,今年仅百合收入就高达50万元。

  董建新告诉记者,自2013年以来,元古堆村按照农业优先、农旅赋能的产业发展定位,以乡村旅游为牵引,做大种植、养殖、加工、旅游、光源、劳务、电子商务“七大产业”,并按照“党支部+龙头企业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“五位一体”发展思路,形成了“资源开发、产业发展、村村联建、村企联营、品牌带动”5种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。

  同时,每个产业由一家龙头企业带动,确保了产业稳定发展,未来可期。

  随着七大产业的茁壮发展,元古堆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稳步上升。去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,预计今年能达到100万元以上、2024年达到120万元、2025年达到150万元。

  2013年12月,距离到访元古堆村10个月后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,中国要强,农业必须强;中国要美,农村必须美;中国要富,农民必须富。

  10年转瞬,元古堆村的农业强了起来、农村美了起来、农民富了起来。

  可以说,10年蜕变,元古堆村实现了化茧成蝶。未来,元古堆村将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翩翩起舞、一路欢歌。(总策划:张振宇 监 制:亢兆宁 校 审: 屈杰文 狄东阳)

  (中国甘肃网)

【编辑:张子怡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国际专家学者五台山追溯佛教典籍传译:筑中西文化交流桥梁

十二届四川省委科技委员会第一次会议,有多个重要议题,包括“学习中央科技委员会有关会议精神”“审议《省委科技委员会工作规则》等文件”。

江苏一高校搭建教育数字化教学研究基地

三、湖北公安机关查处一起“造黄谣”案。2024年2月,有网民传播某网红“下海”卖淫等谣言信息及淫秽视频,恶意“造黄谣”对相关当事人实施侮辱诽谤。公安机关查明自媒体从业人员聂某鹏为吸粉引流,收集色情信息,恶意拼接“造黄谣”文章,使用微信公众号发布,并在多个微信群转发炒作,导致该信息大量传播。目前,湖北潜江公安机关已对聂某鹏采取刑事强制措施。

新疆和田首所本科学校落户 赋能地方产业发展

学理研究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,真正从思想深处、学理的源头树立科学的信仰、坚定的信念,上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。思政课揭示规律,阐明真理,要研究和揭示规律、真理,对马克思主义、优秀传统文化、人类文明成果有深入的阐释。这涉及学理性、逻辑性、系统性、科学性、价值性。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,需要解疑释惑、透彻把握,需要有与现实的关联,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透视社会历史现象把握本质的理论指南。要求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实效性和思想性的同时,结合现实、了解学生,把学生关心的问题掰开揉碎,一个个讲清楚,做到思想通透、一通百通,真正解决学生的所思所惑,真正引导他们进一步提升,使先进的理论融入学生的行为,成为生活的方向引导,将外在的理论转变为一种主体自身对知识的建构和价值观念的塑造。

俄罗斯:洪灾持续 奥伦堡市水位刷新纪录

2023年,司美格鲁肽中国销售额约为49.98亿元,同比增长超119%。实际上,诺和诺德一直想通过自建来解决产能难题。2023年全年,诺和诺德投资总额超过750亿丹麦克朗,用于扩建司美格鲁肽全球的生产基地。这些项目的建设正在进行中,每周7天、每天24小时努力运营现有设施。

海军戚继光舰访问印度尼西亚

王磊表示,从工作实践看,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开展以来,在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平台抓手作用。一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,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效能。土地整治以落实空间规划、优化布局、提升品质为目标,统筹“三生”空间,保护农耕肌理,改善农村风貌,高效盘活存量资源,逐渐成为农村地区空间治理的新路径。二是实施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,严守耕地保护红线。土地整治将农用地整理作为重要内容,通过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、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,进一步提升耕地保护水平。三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,推进城乡融合发展。通过盘活存量、严控增量等措施,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,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用地,满足农村一二三产业用地需求,助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四是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本底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。适应美丽乡村建设需要,实施农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,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